豌豆荚创始人、CEO王俊煜坦言,独立应用分发的身份使得豌豆荚失去了和大量竞争对手抗衡的机会。在进入市场的早期,豌豆荚将用户群体定位在发烧友,彼时安卓操作系统仍在普及阶段。但到了2014年,市场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分析人士认为,豌豆荚出售给阿里巴巴,也证明“Android应用分发不再是个好生意”。
“应用分发市场的故事几年前就已经结束了。”7月5日,一位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向记者评述,豌豆荚是创新工场投出的第一批明星项目。而当天,豌豆荚“卖身”给阿里巴巴,应用分发市场在告别黄金年代后,又添上了一个小注脚。
豌豆荚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是在2014年初,来自软银的1.2亿美元的B轮融资。那是豌豆荚和整个应用分发市场最好的时代。在此前的2013年8月,91助手以接近19亿美元的价格被百度收购。豌豆荚创始人、CEO王俊煜曾明确对外表示,豌豆荚不会和91助手一样,走上投靠巨头的路径。
然而,在坚持6年后,豌豆荚还是不得不选择投入巨头的怀抱。
一位要求匿名的前豌豆荚高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在过去两年间,客观上Android市场的增速放缓,用户获取新应用的频率下降。此外,厂商商店的崛起、豌豆荚不站队造成的渠道优势下降,都对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有所影响。
估值下降?
王俊煜站在台上,背后是关于豌豆荚的PPT,上面醒目的字眼包括“全面”“发现”和“设计”,仿佛在向不了解豌豆荚的人做产品介绍。台下坐着的是UC创始人何小鹏,他代表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前来“接收”目前第一梯队中的最后一家独立的应用分发平台。
7月5日,豌豆荚宣布将旗下应用分发业务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。据悉,双方已经签署并购协议。但双方并未透露此次并购的交易金额。
对此,豌豆荚CEO王俊煜回应称,目前市面上流传的交易价格均不准确。此前有多家媒体报道称,此次豌豆荚出售给阿里巴巴的价格是2亿美元。尽管豌豆荚称并未对外公布公司估值,但按照孙正义主动披露的投资豌豆荚价格和持股比例,豌豆荚估值一度接近10亿美元。
豌豆荚曾是国内应用分发市场领军者,产品上线于2010年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1年6月,豌豆荚完成A轮融资,DCM、创新工场分别投资500万美元、300万美元。2014年1月,公司宣布完成1.2亿美元的B轮融资,该轮融资由软银领投,彼时豌豆荚对外称用户量超3亿。
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称,此次交易不是一项基于财务的收购,未来“移动应用商店可以和其它文化娱乐产品一起形成矩阵”,并补强阿里所需的大数据。日前,俞永福被任命为阿里“大文娱工作领导小组”组长。
阿里移动方面表示,豌豆荚的加入将帮助阿里巴巴扩大其在应用分发市场的占有率。目前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,阿里移动旗下已拥有PP助手。
谈及并入阿里移动原因,王俊煜称,“移动应用分发行业目前处在碎片化竞争状态,迫切需要渠道、产品、品牌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。”
据豌豆荚方面提供数据,迄今豌豆荚累计安装量超过5亿。王俊煜强调,目前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处在盈利状态。自2014年以来,王俊煜一直致力于使这家公司远离烧钱局面。
不过,豌豆荚依然逃不过被收购的命运。此前,豌豆荚曾传出被腾讯收购,但遭到否认。此外,公开对豌豆荚表现出强烈兴趣的还有联想,ZUK首席执行官常程曾在微博上表露出对豌豆荚的兴趣。
目前,豌豆荚仍处在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的第一梯队,但位置排名在百度、腾讯以及360之后。这一市场目前话语权更高的是手机厂商,诸如小米、联想、华为,这些手机厂商均推出了自家的安卓应用商店。曾有业内人士形容这是一个容易“插队”的市场,不仅BAT,手机厂商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占据优势地位。
转型失利
创始人坚持独立发展,豌豆荚为何最终难逃被阿里收购的命运?
“关键仍是在2014年。”一位豌豆荚前高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2014年豌豆荚的业务核心定位为移动内容搜索。事实上,豌豆荚并不把自己的定位局限在应用和游戏分发,而是希望介入内容,包括视频、音乐的分发等等。
上述前高层告诉记者,在整个2014年中,豌豆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推动应用内搜索接口的合作,以及谋求推动用户认知上的转变。但此举遇到的挑战,不仅仅来自于产品、品牌、渠道,还有用户的使用习惯,例如用户不习惯在应用商店里搜非应用的内容。
其认为,豌豆荚的问题在于,“应用分发碎片化、同质化的竞争加剧,但豌豆荚低估了这一点;同时,移动内容搜索没有找到突破口。”当业务上的问题传导到团队上,这些问题也导致很多老员工流失。
王俊煜坦承:“从2014年开始,我们内部运营确实做了很多调整。”他表示,公司的初衷是希望在商业上持续发展,避免成为一家烧钱的公司。
在采访中,王俊煜复盘了过去的“转型”尝试。
这位曾高呼“移动互联网才是互联网”的85后发现,移动互联网资源并不像传统的桌面互联网那么自由,“它们确实是一个个封闭的围墙”。王俊煜评价,豌豆荚在产品方面有优势,在设计上有想法,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努力,但“确实在整个商业合作上需要去加强,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”。
王俊煜坦言,独立应用分发的身份使得豌豆荚失去了和大量竞争对手抗衡的机会。在进入市场的早期,豌豆荚将用户群体定位在发烧友,彼时安卓操作系统仍在普及阶段。但到了2014年,市场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。
知名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认为,豌豆荚出售给阿里巴巴,也证明“Android应用分发不再是个好生意”。那么,应用分发是否曾经是一个好生意?
应用分发的盈利模式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付费推广,例如按照下载次数等进行收费;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收入分成,该部分收入尤其集中在游戏类应用中。此外,盈利方式还包括广告联盟,自主开发游戏应用等。
但支撑应用分发平台高估值的,并非上述盈利渠道,而是安卓分发市场的“入口论”:占据应用商店,则掌握了应用分发入口,换言之,这是一个战略意义高于实际商业价值的领域。
牵手阿里
何小鹏毫不掩饰对于豌豆荚的喜爱,他高度评价了豌豆荚的用户活跃度、忠诚度以及用户质量。在谈判的过程中,何小鹏发现王俊煜极少提及交易细节,而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针对产品的沟通上。
那么,豌豆荚加入阿里巴巴后将如何发展?具体来说,是阿里移动的产品矩阵、多领域数据,与豌豆荚的数据库和内容挖掘能力,形成合力。
在团队层面,王俊煜称将和公司联合创始人崔瑾保持现有分工。换句话说,王俊煜代表的原豌豆荚管理层,目前仍将随公司一同并入阿里移动,成为阿里移动的新员工。
此前,豌豆荚在年初执行了一项拆分,将应用分发之外的业务单独拆出。
其中“豌豆荚一览”和“Snap效率锁屏”共同组成新的公司,以应用内搜索为核心;同时拆分出去的还有短视频聚合应用“开眼”,针对海外用户的多媒体下载工具“SnapTube”。而豌豆荚原有公司实体继续以应用分发为主。
值得注意的是,豌豆荚将如何与阿里移动旗下的PP助手进行定位区分和合作?对此,何小鹏称,“PP助手和豌豆荚的的用户重合度低于10%,意味着双方有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机会。”
另一方面,加入阿里巴巴的豌豆荚该如何商业化?
一直以来,豌豆荚在商业化方面的动作迟缓。时至今日,王俊煜仍旧认为,豌豆荚没有做好商业化的准备,因为其判断目前公司还未达到商业化的阶段。
对此,何小鹏称,“谷歌采取将Chrome浏览器和安卓系统整合在一起的方式(来实现商业化),这只是其中一个选择。明后年可能会对商业化看得越来越清晰。”
而业内对于豌豆荚的一种担忧是,并入阿里巴巴后,是否会因为承担太多商业化的任务,而逐渐失去独立、情怀的设计等。(来源: 21世纪经济报道)